從2005年生鮮電商的出現,到2012年,許多平臺紛紛倒閉,可以說,2005年到2012年的探索是生鮮電商的一個階段。在這一階段中的平臺品類單一,較為小眾化。2012年底褚橙的興起,生鮮電商平臺迎來蛻變,開始尋求多品類多模式的發展。隨著資本的注入,生鮮電商火熱到了2015年,2016年中,眾多電商紛紛宣告破產倒閉。也正是從此時起,生鮮電商高消耗率、高成本等困難和問題一一暴露。
簡而言之,生鮮電商之所以難做,主要因為從上游的產品、質量,下游的配送、用戶體驗等運營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難點。2017年成為生鮮電商整個產業鏈開始成熟的起點。生鮮電商要想得到可持續的發展,一方面需要規模效應的產生,從而來分擔成本壓力,另一方面需要迅速實現收入的增長,但是,生鮮電商做的是高頻、低銷的生意,由于客單價低,獲客成本高,毛利率自然就低。所以,生鮮電商的獲利比較困難。
況且,生鮮在冷鏈物流成本特別高。根據資料統計,生鮮電商的物流損耗普遍在5%—8%,有的甚至超過10%,而在配送成本上,基本上都超過20%。此外,還有房租、前置倉、水電、包裝、損耗、推廣獲客等方面無不是高額的成本負擔。正因如此,供應鏈方面的發展刻不容緩。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先進技術,追蹤用戶行為、精準預測市場需求、把控生鮮產品質量,以及通過向生產端延伸,均是提高供應鏈的手段。
生鮮電商伴隨著新零售的發展,現如今的新零售不僅是技術上的革新,背后更考驗操盤人的主觀能動性,同時更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撐。未來的生鮮電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,誰能洞察新零售的本質,不斷學習并不斷優化調整,誰才能笑到最后。
標簽:生鮮電商